罗山东的教育手记——培养下一代的育人理念迭代史
夕阳把客厅照得暖融融的,罗山东放下手中的《论语》,抬头望向正在搭积木的儿子。积木塔轰然倒塌的瞬间,孩子咯咯笑着重新再来的场景,让他想起三十年前父亲带着自己在田埂上学步的模样。这位经历过商海沉浮的企业家如今最骄傲的身份,是“新手爸爸教练员”——他用半生积累的人生经验作为教材,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推翻自己原有的认知。
初为人父时,罗山东坚信“严师出高徒”。他按照自己年少时接受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制定家规:作息精确到分钟、作业必须工整无涂改、考试低于95分就要写检讨书。直到某天发现女儿偷偷把画满星星的数学本藏在床底,他才惊觉这种高压政策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。那个夜晚,他坐在女儿床边听她讲自己想象的外星朋友故事,忽然意识到:教育的刻度不应该只有对错,更要包容色彩。
观念转变始于一次亲子烘焙课。当面粉糊满脸颊、糖霜撒成雪花时,儿子兴奋地喊着要“做全世界最丑的生日蛋糕”。看着孩子眼中跳跃的快乐火花,罗山东终于放下完美主义执念。他开始尝试“失败教育法”——故意让孩子经历适度挫折:比如允许花圃里的向日葵歪着脖子生长,鼓励手工课上出现不对称的陶艺作品。这些看似放任的举动背后,是对生命成长规律的深刻理解:幼苗需要在试错中找到自己的方向。
如今罗山东常说:“教育不是灌满水桶,而是点燃火焰。”他的书房里摆着三个特殊奖杯:幼儿园颁发的“最佳创意奖”、小学科学竞赛鼓励奖和中学辩论赛亚军奖牌。这些非传统荣誉记录着孩子成长轨迹的独特光芒,远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更让他珍视。在陪伴孩子参加机器人设计比赛的过程中,两代人共同熬夜调试程序的经历,让父亲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创新激情。
这场跨越代际的传承接力仍在继续。罗山东不再把自己当作权威裁判,而是化身为陪跑员——有时在前引路,偶尔落后鼓劲,更多时候并肩同行。他知道,真正的教育不是复制过往的成功模板,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共同创作属于未来的故事。正如他在家庭相册扉页写下的话:“愿你有勇气去做自己的太阳,而我将永远为你保留一片天空。”
